学术园地

金博概况

金川大庙城始建年代管窥
来源: 金昌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3-04-27 10:02 浏览次数:13536次

金川大庙城始建年代管窥

 

赵 建 龙

 

大庙城城址位于金昌市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原岳家沟村)以西约2公里处,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3月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3月立碑保护,保存状况较好,该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被定为西晋时期的古城址。此古城呈长方形,用黄土夯筑而成,分为内、外城结构,外城长约137米,宽约125米,墙基宽2.73.3米,残存高度约1.54米,夯层厚约7厘米。四角有角墩。门向南开,位于城的西南部,门宽约3米。城内北墙正中依墙建有一个方形高台,台上有屋宇建筑的墙体,今人们称其为神台,高大而与城墙相随,据说早年还有神像,故早期地方志(永昌县志)中常将此城称之为“高庙故城”。当地人今称其为“大庙城”又原于何故,无从考证。(图一)

内城围绕北部神台而建,土筑小墙而成,近方形,东西宽30米,南北长33米。南壁中部开一门,不与大门相对。两侧有厢房式建筑,西侧厢房的墙壁上还残留有深蓝色颜料绘制的图案,因大部分已经残破,无法辨出所绘何物。城内残留有较多的建筑物残片,主要有青砖、灰色板瓦、筒瓦、瓦当、瓦滴水、鸱吻以及侈口鼓腹灰陶瓮残片、黑釉瓷片等。

另外,在南城门外的西侧有一台式建筑遗迹,据六十年代的老人讲,原要在此处修建一座山神庙,但由于种种原因半途而废未能建成,仅建了一个台基而终止,此应为清代建筑遗迹。我九十年代考察时则认为其是城门口的门卫建筑或瓮城建筑遗迹,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发掘来证实。

大庙城始建年代问题值得商榷。我在儿时(六十年代)常到大庙城一带去玩,上高中(陈家沟中学)时也常自大庙城路过。上大学期间由于本人所学的专业是考古,1977年回家时曾对大庙城进行过考察,并采集了一些陶片标本等,当时认识不了,就绘制了部分线描图(图二)。据村上老人说,相传为夷人(少数民族)所建。依照城内遗存的瓦当、瓦滴水、黑釉瓷片、深蓝色的壁画线条等特征来看,似为宋、元时期的遗物。当地在宋时为西夏控制之地,元时为蒙古族的一支鞑靼族所掌控。西夏时只是将这一带作为牧马的场所,最大的可能性是元、明时代掌控这一带的鞑靼人组织当地的汉族修建的,应属当时的喇嘛教圣地。明代初期由于当地汉民不堪鞑靼人的高压控制,奋起逐杀鞑靼(相传有“三十晚上杀鞑靼”之说)。从而,汉人控制了这一地区,为了保护当地汉民的农耕种植,明朝政府在这一带建造了许多烽火台掺望哨,设宁远营置官兵守护这一带的安宁。蒙古人的喇嘛教在当地自此败落,终究废弃(图三)。一说西晋时期的建筑没有什么依据,当地至今还没有发现一处西晋的遗迹或墓葬,而且故城内也未见有西晋时期的遗物等参照物。缘何定为“西晋建筑”的,不得而知。

明清时期,岳家沟的大部分住户都在“大庙城”周围居住,民国时开始向东迁移。当时在大庙城南约100米处还建有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方形城址,城墙要比大庙城墙宽大。城门向西,门墩也较高大,四角有角墩,墙高约4米,墙顶宽约1.5米,名为“岳家沟寨子”。建于清代末期,为防土匪和宁夏回民造反时的产物。除此之外,岳家沟村还有“当中沟寨子”,赵家沟分为“上寨子、下寨子”,新沟也有“新沟寨子”等等。各个区片都有自己的寨子,作为临时避难之所。

由此看来,大庙城原本就是为了宣传喇嘛教,控制当地民众思想意识而修建的庙宇性土城,是当时宗教信仰的圣地,并非人们正常居住的城址,也不是人们逃避土匪或灾难的寨子。在历朝汉民控制区长城之外的这样一块偏僻的地区,修建这样一座规模比较大的庙宇之城,它既然不是清代以后的产物,那上至匈奴,下至西夏,当地又处在当时昌宁湖西岸的湖畔,在这一带耕种的汉民是一些不受朝廷直接管辖的流散人群,又没有设专人管辖,各阶段的少数民族只是把这一带当做游牧的好场所,时常还可以抢夺一些当地汉民的粮食及物品作为补给,谁会在此修建这样规模的庙宇呢?那只能是在元代了。元代大一统时期,长城防线废弃,河西一带划归于蒙古族的一支部族鞑靼族控制。鞑靼族为了较好的控制汉民,将其民族分散杂居于当地汉民之中,以宣传信仰喇嘛教,为其统治遵旨。所以,在此营造这样一处大型庙宇是合乎情理的。又依城内遗迹、遗物的特征表明,它近似于内地宋、元时期的文化特征,故定其为元代的建筑物是比较可信的。当然也就排除了西晋建造的说法,同时也比较符合当地的历史条件和传说见闻。

 

2012-2-20

 

(编者注:赵建龙,1954年生,金川区双湾镇古城村人。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现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甘肃省资深考古专家。)

 

         图一  双湾大庙城的地理位置

 

 

图二  大庙城城址采集物

 

 

          图三   双湾大庙城遗址保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