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园地
我接触铜镜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儿时在南城居住,闲暇时到琉璃厂文物商店看看,被铜镜纹饰所吸引。参加工作后,在位于府学胡同的北京市文物局“文革”文物库房,见到著名收藏家关祖章等先生旧藏的数千面铜镜,深为其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而震撼。遂与铜镜结下了不解之缘。
傅大卣、程长新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凡是图案精美的铜镜都做了拓片,至上世纪80年代初累计上千张之多。由此,我热衷于拓片收藏,个中缘由是文物工作者不能收藏文物,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曾为我题写“千镜墨影之堂”堂号。
从“破四旧”回炉熔炼,到2004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专场拍卖著名收藏家关祖章老先生收藏,遭到2009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铜镜专场第5785号拍品唐代海兽葡萄镜以268万元成交,铜镜骄人的市场价格背后包含着鲜为人知的坎坷命运。
关于铜镜记载
铜镜是古代梳妆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绚丽的金属工艺品,中国古代钟爱金石收藏,古玩行经营也以金石为重。当然,我认为青铜器是第一位的,铜镜、佛像位列杂项,也是古代青铜文化重要且自成体系的门类,是备受世人关注和收藏的一种文物。历史文献记载中看到很多,如《轩辕黄帝传》记载:“……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说铜镜起源于黄帝,历史悠久。战国文献亦有记载,《庄子天道篇》:“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韩非子观行》亦有“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
有趣的故事《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早晨,邹忌对着镜子整理衣冠,观赏自己的容颜,然后分别问妻、妾、客人:我长得美还是城北徐公美?妻、妾、客人皆回答是邹公美。邹忌又到镜子前照,观察自己的容颜,又与城北徐公比较,才发现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思之再三,邹忌认为:妻子因为爱我,妾因为怕我,客人因有求于我,故皆说我比徐公美。邹忌以观镜自美、妻妾爱己、客人奉承的故事来规劝齐威王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其苦口良言终于使齐国富强起来。这些也仅能从古书记载中说明铜镜至少到战国晚期已经广泛流行了。
唐太宗李世民曾有段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铜镜不仅是人们照面饰容的一种工具,而且成为了一种象征---是反应事物真实面目的载体;一种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从容颜的反应,到人生的观照,这种由本质至外延的扩展,正是中国古代铜镜的特性。
铜镜命运
民国以前的铜镜收藏,可从文献中看到,上至宋徽宗、清乾隆帝,下至历代收藏家罗振玉、陈介琪、刘体智、梁上椿等人,都将其视为心爱之物,无不庆幸中华民族有青铜镜这样的艺术瑰宝。但近40多年铜镜的命运,我是见证人。
“文革”时期,铜镜被当成废品论斤收购。那时,所有的文物都难逃劫难,更别提铜镜了!铜镜的下场只有送到废品站,几分钱或一二毛钱一斤收购,再回炉熔化,实际就是卖个铜价。废品收购站遍布北京,我去过永定门、德胜门、朝阳门等较大的收购站,城里的就是北新桥、菜市口、天桥门市部。有个朋友说喜欢铜镜,让我陪着去过几家有熟人的门市部。在门市部,破铜烂铁成堆,内有废旧管子、工业废料,也有宣德炉、佛像、铜钱、墨盒,多有缺损。当时,门市部的熟人对着废品堆说,这是最近拣选出一堆铜镜。我一看,大部分为宋元明清铜镜,品像不太好,也有裂纹或砸过的痕迹。装在麻袋里上秤一称,200块钱。一位老收购师傅还说,这路东西黑色的(黑漆古)、绿色(绿漆古)、银色(水银浸)(也就是现在所说战国、汉代、唐代铜镜)锈蚀多,熔化后出铜少,铜厂不爱要;这路(指现在所说的宋元明清镜)熔化后损失少出铜多。而“文革”“破四旧”伊始,文物是可砸可毁,但不能买卖收藏,那时有买卖文物罪和投机倒把罪的罪名。
这就是当时文物命运的写照
那时,北京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有很多老先生,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文革”期间,文物管理处设拣选组,负责到各废品站、铜厂、造纸厂拣回属于文物的破烂。据有关文献披露,至1971年底,查抄物资的拣选工作基本结束。统计表明,通过清理8000户被查抄的物资(不包括北京市财政局各实物库的无主户),拣选清理出文物53.85多万件,字画18.53多万件,图书(含资料)235.7多万册(捆),木器5000多件。另外,从造纸厂、废品站、炼铜厂拣选出图书约314吨,铜制文物85吨。我参加工作后还曾见过程常新先生经常到铜厂拣回青铜器等文物,姜东方先生骑着三轮摩托车到铜厂拣选文物,著名的班簋就是程先生拣回的。铜镜不被重视,一般不选,偶尔拣回,也是挑选重要的。程长新先生《铜镜鉴赏》一本书中有些就是拣选回来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对抄家物品落实政策。退回文物中铜镜很多,都是著名人士或收藏大家所藏,多有锦缎盒或木盒包装,带铭文者均有释文和收藏者对铜镜简单的考证。当时老一辈藏家已不在了,他们的子女也不懂这些物品,对古玩收藏也没兴趣。加之刚“文革”阴影仍在,有人受玩物丧志影响不敢收藏,但也有人好古爱古偷偷收藏,但不敢让外人知道,跟做贼似的。后来,朝外、潘家园、月坛等地摊逐渐形成有规模的市场,铜镜有以几元钱变现,80年代末铜镜可卖到几十上百上千元了。
改革开放的深入,促进了收藏事业的发展,也为艺术品拍卖业的发端创造了条件。真正开中国铜镜拍卖市场先河者,就是2004年中国嘉德的中国历代钱币铜镜专场中的关祖章铜镜专场。这是铜镜收藏史划时代的事件,至今已过6年,铜镜价格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从几十万元再到上百万元,今天又要从几百万元上冲千万元。会出现上亿元的铜镜吗?我看一切皆有可能。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国宝级铜镜浮出水面,很多都是国有博物馆未见品种,也诞生了一批铜镜收藏大家和鉴赏家。更重要的是校正了过去道听途说的观点,明确了铜镜的时代和名称,初步建立了中国铜镜谱系。
铜镜艺术价值
铜镜经过长期流传存世铜镜得到重视,普通品像铜镜数量较多,能称为“王器”的精品少之又少,完美保存者更为稀少。纵观海内外知名博物馆,每座博物馆所见铜镜精品也就一二件而已。
为什么铜镜精品如此之少?相传铸镜技术极为复杂与神奇,从四千多年前有了齐家文化铜镜的初创期,到春秋战国铸镜的成熟期,历代工匠千辛万苦,努力探索,反复实践,经过将近两千年的时间才算摸索出合理的铸镜配方和最佳的铸镜技术,这是当时最高科技成就,能够拍至几百万元的铜镜,是工艺精湛达到极致的“王器”,极其罕见,在存世铜镜中可谓万里有一。可想而知,这类铜镜制作之艰辛。作为“王者之器”的铜镜,从构思绘图、造型雕刻、铜料配比、冶炼火候、泥范浇铸等等,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只要任何一道工序上出现极小瑕疵都会被淘汰,只有尽善尽美地完成制镜的每个步骤才不至于前功尽弃。另外,保存也至关重要,锈蚀过重、有裂纹、黑漆古水银浸亮度不够都将被淘汰。
古镜有铭:“幽炼三商、炼形神冶、莹质良工”,所表述的就是冶炼的功夫,俗称百炼镜,直至把铜内杂质提炼得干干净净。因此,青铜镜的铜质之精,是所有其他青铜器物无法比拟的,该精铜的价值也许早已超越黄金了。经过冶炼火候、铜料配比等多重工序,铜镜制作的成本大大增加。当然,制作精品在历朝历代都是不惜一切工本的。所以说,能够震撼人的视觉感官的每件作品均来之不易,又历千年仍保存完美,实乃无价之宝。
岁月凝结的铜镜皮壳增添了美感。以战国、两汉、隋唐时期铜镜为例,很多铜镜的表皮光亮如新,似有一层厚厚的玻璃光。这些皮壳是内因铜质外因土壤所成,南方的“黑漆古”铜镜几乎就如一块玄色的玉,北方的“水银沁”白光如银。如此美妙神奇的青铜表皮变异而形成的青铜皮壳,是其他青铜器不可能达到的。
铜镜收藏前景
近年,投资铜镜的人一定会被一场高过一场的拍卖价格而欢欣鼓舞。因为古代铜镜艺术开始被重新认识。铜镜收藏重精品一是铜质佳,二是工艺精,铜镜的数目相比其他门类,数目较少,精品更是少之又少,而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买方市场,上涨是必然的,看一面铜镜是否有价值,审美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趋向,必须一眼看上去就给人一种美得享受,必须是人见人爱的藏品,精美绝伦,很少有瑕疵。
但是铜镜的一路看涨,也不会是永恒的。艺术品市场与楼市、股市一样会在特定周期即高增长时期做出调整、刹车,艺术品市场的整顿是没有规律的,邮币卡市场的一觉不振,中国当代艺术品泡沫的虚无缥缈,是所有艺术品投资的明鉴。因此铜镜只有在公正合理的收藏市场里才能一步一扎实地稳步前进。
作为承载了四千年中华文明的古代青铜镜,它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需要认识他的人懂得研究,懂得欣赏,更懂得珍爱。